返回/Back

 
  Vitas专辑概览  
 

作者 :莫迪利阿尼
2005-8-31

 

题记: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要让人在舞台上认识他。
——谢尔盖·布多夫金

相对于布多夫金在台湾小型茶会上的这句话,Vitas自己在访谈中说的那句“想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,只要听我的歌看我的MV就行了”或许更有代表性——强调的都是,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会撒谎,与艺术家本人往往是浑然天成的一体。但是笔者尚不能肯定这个Vitas访谈的真实程度,虽然对引用的内容深以为然,还是选择了布多夫金的话作为题记。

在艺术作品与创作者本人的问题上,中国也有句古话叫“文如其人”。Vitas,也是如此,或者说,他的这一特质尤其突出,即以目前能够听到的几张专辑而论,说“他的音乐,就是他自己”实在毫不夸张。

本文选择Vitas的专辑为赏析对象,希望能从中探寻他创作的轨迹。

哲学的思考

这是所有的专辑中最早的一张,从时间上来推断,很多作品写成于Vitas只有十几岁的时候。透过各种音符曲调,不难勾勒出一个聪慧、敏感、灵气迫人的少年。

这时的Vitas,不可思议的音域是他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,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《歌剧2》即是这张专辑的第3首歌,几年来,先后有多少人为歌曲中魅惑高音而绝倒,难以计数。而在专辑里,以华丽的曲调营造唯美意境的作品,还不止这一首:《幻想》、《7个元素》、《序曲》、《卡尔松》、《歌剧1》、《我的死亡生日》等,无不有令人惊诧莫名的声音,更难得的是,在不同的曲目里,他的音调也风格各异,变幻多端,显示出卓绝的声乐才华。

毋须讳言,从《卡尔松》里的连音联想到电脑处理是很自然的事情——几乎完全就是器乐声,Vitas音色的神奇可见一斑。

当然,不那么魔幻的音调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——例如《7个元素》中的跳音、《序曲》中吟唱《野蜂飞舞》的段落、《幻想》中类似木管乐器的声音,以及《我的死亡生日》、《歌剧1》、《歌剧2》中堪与管乐器媲美的高音,多半都经受过现场音乐会的检验。可见“魅惑高音”的称号,绝不是浪得虚名。

其次,从题材来看,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明显的“哲学”或者“宗教”意味:亦即着力表现关于人生、社会、世界观的思辨。而且,特别具有“玄学”风格,有的歌词,甚至可以令人轻而易举地联想到中国文人的潇洒风采。

这种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歌词的塑造,但是语言不通造成了理解上的一大障碍。不过,借助翻译,还是能窥到些许创作的思路。

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专辑里的歌曲不可一概而论。毫无疑问,所有作品的演唱者都是Vitas,然而在词曲创作方面却有所差异。套用艺术学的名词,就是音乐艺术等领域,有所谓“一度创作”(词、曲的写作)与“二度创作”(歌唱者的演绎)之别,甚至还有“三度创作”之说(指听众的感受,因人而异)。在Vitas的艺术中,可以说,所有的“二度创作”都是他完成的,“一度创作”的作者,则有的是他,有的不是。

纵览所有专辑,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Vitas的作曲要远大于他作词的比例,可见他对音符曲调的把握更强于语言文字——在《哲学的思考》专辑中,具有浓郁的思辨风格的作品如《幻想》、《歌剧1》、《我的死亡生日》、《灵魂》等,所有的曲作者都是Vitas,他自己写词的只有《幻想》一首。

不可否认的是,即便是纯粹的歌唱,也需要很高的悟性,特别是如此歌词:“我们总是不满足,忧郁深深打动我们(《歌剧1》)” 、“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,或者恰是我的死亡日期”(《我的死亡生日》)等等,用辞平白(当然可能有翻译的原因),却有“人苦不知足,既平陇,复望蜀”的沧桑感慨与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的迷离诡谲,没有一定的涵养,很难将其表现得出神入化。


但是话又说回来,这时的Vitas毕竟还是个不满20岁的孩子,有的作品,说是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或许也并不为过——这话不是指责他在音乐中表现伪装造作的情绪,而是说,未经世事却又高度敏感的头脑,就像一部强力的天线,外界的一点点微小冲击,就会被他接收到并转化为清晰而绚烂的音符。

如《老唱机》、《卡尔松》、《马戏团》等,看歌词,悲剧意味非常浓郁,听曲调,却无论如何都带着孩童特有的乐观。可以说这种奇妙的矛盾造就了“举重若轻”般的氛围,也可以说,类似“卡尔松不会飞,他想成为某人的朋友,他的名下没有半个铜子儿,可他试着让Kid开心。他从屋顶顺着绳子而下,为了能到Kid的屋檐。他不得不用生命冒险,因为他想让Kid相信他会飞。”的情感——在貌似轻松戏谑后面的深重悲哀,当时的Vitas还不懂得。

年少,也许是幸事,当他逐渐长大,真正的坎坷也会越来越多,在一重又一重的冲击之后,如此敏感度的心灵自然会疲惫不堪,疲惫之后,有的人会逐渐麻木,有的人却如百钢练就绕指柔,洞察一切却又平静淡然。

Vitas属于哪一类呢,或许应该从他后来的作品中寻找答案。

微笑

第一眼看去,这张专辑的突出特点是歌曲收录最多。其它专辑都只有11-13首歌,《微笑》却收录了16首。听起来,曲调不像上一张那样变化多端,但曲与曲之间的差异却更大,说彼此间“判若两人”并不夸张。

如果单从音色角度看,《微笑》、《白俄罗斯》里标志性的高音、《圣徒》里深沉的低音、《幸福》里轻巧的跳音、《蜡像馆》里的“器乐”,《万福玛丽亚》中如同女中音一样的假声吟唱以及最后摇滚式嘶吼,还有《菊花谢了》等歌曲中带有一丝沙哑的声音,无不是声乐技巧的彰显。

再者,专辑里依然有关于“哲理”、“宗教”等题材的作品,这种兴趣在《哲学的思考》中已经有所体现,在此得到了持续的发展。

《圣徒》尤其有代表性,原文发音为“GURU”的词语,指的是印度的宗教领袖,或者说是类似“长老”的地位的人,视语境不同,也可理解为“权威”、“大师”等意思,颇有神秘而睿智的气息。固然,在4分29秒的歌曲中,要将如此题材表现得特别宏观深刻似乎是强人所难,但是那种神秘、旷远、狂欢、忘情的宗教气氛却不容忽视。而且,这首歌的词、曲都是Vitas的创作——有消息称,他对“东方哲学”格外感兴趣,与作品对应看,这种说法不无道理。

《微笑》、《蜡像馆》、《寒冷的世界》等作品,也通过词曲营造出思辨的意境:这里没有一味沉溺的快乐,也不会有不可自拔的悲伤。

与第一张专辑比,将音乐形式作为承载情感载体的作品明显增多,如果在《哲学的思考》中找这类歌曲,大约只有《身体》一首比较典型,而在《微笑》中,《沉船岛》、《幻想的梦》、《再见(good-bye)》、《幸福》、《再见(good-bye/Do Svidaniya)》,都是相当出色的抒情之作,情绪有喜有忧,依然带着年少的轻狂。
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在《盲画家》、《亲爱的音乐》等曲目中,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“艺术”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,如果不看歌词只听曲调,这两首歌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标准的情歌,然而渗透音调的膜拜与崇敬,又不是“爱情”能够概括得了的——“盲画家看不见图画,但他的作品都仿佛童话”,犹如晚年莫奈的写照:几乎失去视力的画家,却创造出梦幻般的绝美色彩;“亲爱的音乐陛下”,则比柯罗“我已经与绘画结婚”的表白更虔诚,与罗丹那尊《永恒的偶像》雕塑,也有几分相似。

其实,艺术之于艺术家而言,本来就是多重的存在:集神灵、情人、知己、自我……于一体,“艺术”,就是他们存活的意义。古往今来,多少艺术家因为失却了“艺术”,宁可抛弃自己的生命,正为如此。

如此痴情,在如此年轻的Vitas身上再次见到,真令人感动莫名——在他的官方网站上,首页那句“VITAS,ARTIST WHO WAS WAITED FOR”,或许有人一瞥之下会不以为然,却说得相当实在。

专辑里还有俄罗斯老歌的翻唱,如《白俄罗斯》,这首歌的作曲者是巴赫穆托娃,Vitas演绎她的作品远不止这一首,从中,除了能看到Vitas对民族风情的着力表现,更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的艺术家对后起之秀的指点与关爱。

有几首作品格外不同:《第比利斯的雨》、《别人的忧愁在哭泣》、《菊花谢了》。

之所以用“格外”这个词,是因为它们的意境与众不同,若非亲耳听到,绝难想象,《菊花谢了》这样悲哀的歌曲会和那首轻松欢快的《幸福》录制于相差无几的时期;而更应该注意的是,这几首歌里Vitas的嗓音,不是他一贯的柔和清亮,却带有些许疲惫的嘶哑,并有明显的“气声”(呼吸的气流与嗓音相结合的发声)出现。这种变化很是不同寻常。

依据非常有限的资料,笔者推测,是母亲的离世与频繁的演出影响了他的作曲风格与音色——实事求是地说,一系列的冲击令他处于相当低迷的状态中,即使录音棚里的声音也不能隐瞒,一些演唱会现场更是明显。甚至有时候,高音上不去,完全是勉强硬冲,中低音区则总是带有嘶哑声,听得让人心痛。

若非有太强烈的情感要展现,他这时最应该做的是保证充足的休息,避免高强度的用嗓与刺激性食物等对嗓音的破坏,听从专业医生的检查与告诫,否则,声音质量肯定会迅速衰退。

这真是明显的矛盾:一方面,是积郁的情感需要表达,另一方面,是心力交瘁的疲惫。不愧是Vitas,在两者冲突交汇中,竟创造出一种特别的音乐效果。

在以上提到的作品中,《第比利斯的雨》、《别人的忧愁在哭泣》的曲作者是Vitas自己,《菊花谢了》则是首Vitas非常看重的老歌,不仅在这张专辑中收录,还在《我母亲的歌》专辑中再次演绎,在一模一样的曲调、伴奏中,可以清晰地听出前后变化:这里的嗓音,不乏共鸣的基础上,带有疲倦、慵懒的沙沙声,就像气流经过一束纸条或是别的物体时产生摩擦的声音,再加上气声的运用,令音色充满缥缈的磁性,与缠绵哀伤的作品相映,造就别致的风华;而在后面的专辑里演唱的时候,想必已经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,横遭变故带来的悲恸也渐渐淡去,声音显得明亮洒脱,透出优雅而有克制的惆怅。

两相对照,也足以说明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卓尔不群:将撕心裂肺的哀痛转化为美丽动人的曲调,这种勇气与才华不是人人都有。Vitas在这张专辑里做到了。然而,并不是如此创作的句号。

妈妈

首先,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令人拍案惊奇的音色退至二线,卓越的声乐技巧完全为营造音乐意境而存在。在此之前,欣赏Vitas的音乐,只用耳朵也可以,但是从这张专辑开始,他的作品对听众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:耳朵之外,听众还需要相应的音乐知识、人文修养,以及由此而来的悟性。

涉及到宏观的艺术鉴赏,大约也可以作如是观:越是卓越的作品,能与之产生共鸣的难度也越大,所谓“高处不胜寒”、所谓“春风满面皆朋友,欲觅知音难上难”,都是对此的写照。

从这张专辑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一气呵成的流畅。即如前文所言,Vitas的专辑中,总是兼有他自己与其他作者的作品,作者既然不同,彼此间有风格差异也很正常,而在这里,曲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。在浓郁的抒情曲调中,Vitas将诚挚的柔情眷恋和盘托出,没有隐瞒,也没有矫饰。在圣洁的真情流露面前,除非铁石心肠,很难不动容。

依照曲目的编排顺序看,在以“献给母亲”的主题下,音乐意象是从“追寻”始,以“追寻”终——专辑的第一首歌,《星星》中的歌词:“不要燃尽自己,我的星星,请等我”,与最后一首,《稍候》:“稍候,我会找到办法,我要像以前那样和你在一起;稍候,我会找到办法,将我们的灵魂融为一体。”前后呼应,奠定总体基调。

大多数歌曲中充满了离别的悲伤、思念的深情。《妈妈》、《秋天的叶子》、《多年以后》、《星河》、《天,我多么的爱》、《小发辫》、《甚至星星也显出书信的模样/失眠》、《稍候》……都是温柔的情感铺陈。

《星星》、《鸟儿飞走了》、《奉献》、《外星朋友》等作品,则带有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意味:既有无奈、悲哀,也有超然、洒脱。

Vitas的抒情意象中,“夜”、“星”、“天空”,出现得频率相当高,这里尤其如此。如果再作分析,则夜色的朦胧晦暗,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——看不清别人的脸色,也就不必考虑,恰是倾听自己心声的最好环境——与忧郁、沉思、感怀的气氛相互般配,营造出暗淡色调的温柔气氛;星辰与天空,属于“高高在上”的事物,人要接近,则要依靠“飞翔”——对如此题材的偏爱,其实是自信、乐观之情的表达,结合歌曲意境,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。这种意志与真挚的情感结合,刻画出一个形象:既敏感脆弱,又骄傲倔强。

此外,在声音与曲风方面,虽然并不刻意炫耀,但就声乐技巧而论,甚至比从前更加精彩——仅以高音论,就有多样的风采:《奉献》中创纪录的高音足以令人惊讶;《星星》中的高音则有更明显的共鸣,声音中不但有直入云霄的高亢,更有宽阔的广度;《小发辫》的吟咏以清澈的共鸣为最大特色;《鸟儿飞走了》里面,高低音自由变换尤其引人注意……

此外,真声、咏唱、念白等声音在《妈妈》中占的比例很大,烘托出动人的真情;《星河》又带有明显的爵士乐风采;《外星朋友》的咏叹则是相当完美的声音结合:沉重的打击乐、粗犷的和声与Vitas柔韧的高音相映,简直是以声音营造的埃菲尔铁塔——在宽大基座之上,一道划破天空的抛物线。

至此,Vitas艺术中明亮而不刺眼的风华,越来越明晰。

我母亲的歌

这张专辑的最大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是老歌翻唱。因此曲风曲调听来别有特色。也因为都是以前定型的歌曲,Vitas的嗓音显得中规中矩,除了《幸福鸟》开头与间奏中偶尔飚出的高音,以及《木兰花盛开的边疆》的长音结束等处,并没有多少地方炫耀他神奇的音色。

但从音乐表现来看,Vitas自己的创作多半偏向抒情感怀,而这张专辑里的作品铺叙、描述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,有的整首歌曲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,具有强烈的文学特征。因此,歌词中透出的思想,或许是鉴赏时应该注意的重点——即如前文所说,能将如此歌词的意境表现得传神动人,歌手自己一定要领悟辞章的意蕴。那么,经过如此过程之后,歌曲的内涵也会影响到歌唱者的思想。尤其是,Vitas在这里挑选作品的标准是“妈妈曾经喜欢”,那么,显而易见,这张专辑颇能说明他母亲的音乐取向,而儿子受到母亲的熏陶,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。在选曲与演唱的过程中,这种影响力又进一步得到加强,所以,在推行之后很长时间里,不时还能从Vitas新的创作与演绎中看到这种影响。

所有曲目听下来,可以发现整张专辑营造出的氛围以理性、乐观为特色。大约只有在《微笑》专辑中出现过的《菊花谢了》属于纯粹的悲调,但也比前一次演绎明亮了许多。

《幸福鸟》、《爱吧,在能爱的时候》、《冬天》,是乐观昂扬风格的代表:无论客观环境如何,都直率地歌唱着对幸福欢乐的向往与追求。

《冬天》一曲的意味耐人深思——寒冷的冬天是俄罗斯标志性的风景,以生活在暖温带地区的人看来甚至有些可怕。实际上,“寒冷”的意象在Vitas的作品中并不罕见:“阳光已彻底冰冷,久远的痛接踵而至”(《歌剧2》)、“时钟停留在了秋天”(《老唱机》)、“陌生人的绝望在冰冷的秋风中哭泣”(《别人的忧愁在哭泣》)、“多年以后,在痛苦中、在风雨中、在大雪中,我明白了你临别的目光”(《多年以后》)等等,都是如此。

可以说,如此笔调,是地域特色的明显体现——同样是以景衬情的手法,甚至同样是寂寞孤独的写照,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·马尔克斯在《百年孤独》中的选择就是疯长的植物、连绵的阴雨、曝晒的太阳等风景。

从以上引用也可看出,“寒冷”在Vitas的音乐中,经常是作为“痛苦”衬托而出现。然而在《冬天》中,冰天雪地却被刻画成纯净迷人的景观,寒气迫人的“冬天”也是美丽温柔的姑娘,真有安徒生《白雪皇后》的风采——而安徒生所在的丹麦,也是典型的北欧地区。不禁令人感慨,或许只有生活在寒带的民族,习惯了冰雪世界,才会将它们入诗入画,反复吟唱。

这是对故土的深情,深层意蕴则是对“文化”的深刻认同。在《海之歌》、《木兰花盛开的边疆》、《吉普赛人在行进》、《敖德萨》等作品中,这种意境还有所表现。

《海之歌》描绘了一个类似“水手辛巴德”的形象:浪迹天涯、凭海临风,然而终于归乡返家——字字句句渗透对故乡深刻的眷恋之情。

目前在俄罗斯非常流行的《俄罗斯岸边》,也有这种情怀:“If someone threw over the home, And has found happiness on foreign land, I am ready to congratulate him, But I have no power over my heart”。

《国王万能》讲述了一个幽默故事,位高权重、“无所不能”的“国王”,不得不与自己不爱的丑女人结婚,只因为他的婚姻必须是权力的结合;《女占卜者》中,凸现对命运迷途的感慨:“有什么办法,人们就是这样,总是想知道,未来会是怎样”,即使明知那是“手中的Kings诉说着善意的谎言”,却连占卜者本人也不能超脱:“吉卜赛女人突然自己开始相信,手中张张的kings……”;《会说话的玩偶》一曲,则几可视为“善良”的代言:“我会是幸福的,有人买走了我——愿望成真!真好,当这个世界上有谁需要你的时候……”——有人说,对于善良的人而言,最大的痛苦不是得不到爱,而是不能付出爱。斯言极是,又在“玩偶”这里得到了验证。

这几首歌里,有智慧、诙谐的洞察,也有迷茫、仁爱的喟叹,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言,弥足珍贵。

另外,《花束》、《苦蜜》是不折不扣的情歌,而在此之前,Vitas的音乐中尚未出现真正以“爱情”为题材的作品。

不过从这两首歌里渗透出的“爱情观”非常有意思:《花束》中刻划了一个有点“憨”的小子:他固然原意“我要骑着单车狂奔,到一处无人的草地,采一把鲜花做成花束,送给我喜欢的姑娘”,然而,姑娘却未必买账,所以:“我要对她说:‘和别的男孩约会,却忘记了我们的见面。所以送你这束小花,让你时常把我想念……’”;在《苦蜜》中,则是失恋情人的赌气:“我不想让爱变为侮辱”、“我将忘了你,我会忘了你……”。

两相对照,既痴情又孤傲的心境呼之欲出。

当然,这并不是Vitas自己写词作曲的作品,说它们表现出了他的爱情观恐怕还是欠缺说服力,不过在千百年来倾倒无数诗人的“爱情题材”面前,Vitas也不会背过脸去,之后推出的《永恒的吻》,说是“情歌专辑”也无不可。

永恒的吻

所有曲目听下来,除了个别的一两首,每首歌都是一部爱情小品。其中既有宏观的歌咏,有缠绵的吟诵,也有带着玩世不恭的游戏腔调,对“爱情”带来的酸甜苦涩都有表现。总体上保持热情而又理性的特色,既不是情窦未开的懵懂无知,也不是爱得晕头转向,全无理智。

能够如此驾驭爱情题材,可见在《哲学的思考》专辑中体现出来的那个灵气十足的少年已经长大,歌声中尽显成熟风采,当然,成熟不等于衰老,恋人间特有的柔情蜜意与任性赌气也有所展现,描画出年轻人特有的俏丽妩媚。

以歌曲表现的侧重不同,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
摒弃浮华,期盼单纯的《首都街》:这首歌不是纯粹的爱情题材,属于专辑中稍稍有点“变调”的作品,但是在“On the streets of the capitol,The love is only in our dreams”、“after two dates,Will come the time of farewells”、“Why, girls, can't you stay at home?”等词句中,还是透出对快餐式文化的不以为然,以及对纯洁真挚感情的高度认可。

《永恒的吻》、《黑夜一半白天一半》、《心跳》等,是深情感怀的歌咏,歌词是标准的情诗,曲调时而缠绵时而欢快,时而带有情意萌动的患得患失,真是将初恋的滋味表现得入木三分。

喜爱Vitas音色的听众,还能从《永恒的吻》中的高音中发现,他的声音比起嚣张凌厉的《歌剧2》、《微笑》等时候,共鸣感大大加强,音色更加清澈透亮:如果说,那时的高音是直抛天际的一线钢丝,那么这里的声音就是中秋的月光,柔和而亮丽。

《我相信》、《因特网》,是你侬我侬的温柔细语,《因特网》没有歌词,曲中有单纯而欣喜的感情,就像与心爱女孩网上聊天的感觉;《我相信》则完全是谱上曲调的绵绵情话:“如此一来,心中轻松许多,向你浅浅一笑,在这温暖又深情的夜里,轻轻地对你喃喃细语:‘我相信,爱情可行,相信一切,并不需要言语。相信爱情,相信梦想,这是我奇幻美梦的结局。’”——小儿女情态显现无遗。

在这张专辑里,有几首歌曲风带有非常明显的刚硬气质。比如《你去哪里我去哪里》、《别安静得如此响亮》,是干脆利落的表白、气势磅礴的抒情,与Vitas一贯的温和优雅完全不一样。再看这几首歌的词曲作者,Любаша(发音:lubasha),也是相当潇洒帅气的一个女人,可见“文如其人”,真不妄也。

还有一首《不幸》,也是Любаша所作,写失恋心情,却充满自我解嘲的幽默诙谐,别有风味。

这样的戏谑小调还有《汗衫短裤》、《咒语》等,特别是《咒语》中Vitas自己写就的歌词:“我再也不爱你,你不会明白我,不会明白,你只会唱一首歌……”,与同样是他自己写成的《我相信》对照,产生有趣的效果——情人的心理,往往复杂多变、喜怒无常,这就是明证。

总之——在不同的专辑中,Vitas展现出各色不同的风貌,有时聪明机灵,有时优雅可人,有时温柔多情,有时另类搞怪……综合在一起,组成一个词:魅力。

来日方长,让我们期待他更灿烂的光华。

后记:

本文涉及的歌词出自Tatyana、Natalie、Aileen、Boris、萨丽拉、最高苏维埃……的翻译,并有参考vitas.unwiredny.com网站,在此向付出辛苦劳动的诸位网友表示诚挚的感谢。

期间懒起画娥眉帮助寻找了大量歌词资料,请接受阿尼的谢意。

Vitas的音乐作品,数目众多、风格常变而格外出色,因此聆听体会时必须聚精会神,写本文期间,离群索居、闭门谢客,待人接物无心无绪,也恳盼被简慢的朋友们多多担待。

 

返回/Back

 

 

Home  \  About VITAS  \  VITAS tours  \  The works  \  Multimedia  \  Serial pictures  \  Guest Book  \  Fans Club